为什么要做书圈

眼下书圈这个项目已经做了有两个月了,Alpha 版终于也快有点样子了。然而却发现对产品的认知没有当初那么确信了。

书圈,最初的想法是将个人藏书与位置结合(目前先暂以高校来划分),构建图书圈。这个书圈是一个书库,由在同一个地理区域的用户藏书构成,以此可完成 O2O 的图书借阅和二手交易。此外借助藏书的标签性功能体现用户喜好,形成书友之间的弱 Social 关系。

昨晚,在饭否上跟 @陈 瞎聊,然后最后扯到我的项目上。互相私信谈了谈。然后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:

  • 你的定位是什么
  • 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
  • 用户需求如何
  • 点对点之间的虚拟到实际的通道能否打通
  • 用户和你的应用之间的价值传递如何
  • 对于数据的问题

虽然,之前也经常考虑书圈的一些问题,但一直都很零碎,没有系统地放在一起思考过。现在,借于 @陈 的几个问题,再给自己梳理一下。

书圈的定位

学校里就有同学做了一款 app,可以在手机上查询图书馆的藏书情况。确实是很方便的一个应用,此外他们还开发了 wp7 和 chrome 版的。现在这个应用是我手机的常驻应用,作为一个工具类 app,虽然不是每天用,但确实在偶然需要时给用户了诸多便捷。

书圈,同样以图书为核心。最初是一个同学在去年中旬提出的,当时正式各种LBS跟O2O赶潮流的时候。由于自己技术欠弱等因素,一直没有开工。时至今日,LBS 跟 O2O 也已经浪淘沙尽。赶在大四这学期,尽力去完成未了的心愿。

个人书架

在书圈,用户可以将自己的藏书通过 ISBN 扫描/搜索/豆瓣导入等方式记录下来。每一本藏书可以配上状态(普通、二手)和备注等信息。这就相当与 Ta 的一个虚拟书架,而相邻地理区域的书架合并起来,就是这个地域的一个虚拟图书馆。

借阅与二手交易

在书圈,你的藏书还可以是二手书籍,用户将闲置的书籍作上二手标记。特别地,在高校,这点表现的尤其常见。BBS 上经常会有卖书求书贴,主要集中在教材上。书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,搜索附近的藏书,你可以找到谁有你需要的书。因为同一高校用户的相似,搜索到需要的教材概率还是比较大的。在毕业季/旧书交易季,通过发起活动,鼓励同学们上传自己的藏书,建立自己的书架,一方面方便学长学姐售书,一方面方便学妹学弟找书。

个人标签

在书圈,你可以看到周边的人都在读什么书,他们又都是说什么类型的人。书是很能体现一个人内心真实世界的一个东西,某种意义上说,相当于给用户自己贴上的标签,或者洒脱、或者科幻、或者 Geek、或者 N 次元,或者又带有深厚的文化气息。对于一个浮躁的时代,安静地读书成了一件很难得的事情。看看其他人吧,或许其中会有触动你的那一丝冲动。很多时候,当我在豆瓣读书看到他人长长的书单时,就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轻浮和虚无。脑子里没什么干货和思想,是一件很惭愧的事情。人说,见贤思齐,书圈也许可以刺激你的那点被钝化的读书神经。对于爱书人,借助书圈可以发现同好,无形中就有了一个虚拟的小圈子。跟豆瓣类似,不过这个是移动版的,而且跟生活更接近,因为就发生在你的坐标周围。于是借助线上的简单交流,可能的话,书友可以走到线下。

穿越探索

在书圈,你还可以穿越到其他学校,看看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。

心愿单

此外,书圈还会设计一个心愿单的功能。你可以把你想读的书,添加到心愿单。当周边有人的书架新添了一本你想看的书的时候,你会收到提醒。有心的用户,还可以把心愿单作为赠送他人礼物的参考。

产品的价值

书圈从基础上看,是一个工具类应用。但因为在使用过程中,书友之间会产生交流,所以赶潮流点,就会带点 Social 的效果。以书为媒介,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。这种关系比起陌陌跟微信,靠几张自拍和几句奇怪的签名建立的关系,要靠谱的多。当然不排除一些人,更倾向于前面那种不靠谱。

虽然不是日常必备的应用,但在偶然的需求(找书)产生时,书圈倒是可以提供一个方便的途径。另外,书圈类似与豆瓣读书,记录这用户的读书历程和成长历程。其实对于一个不经常读书的人,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爱书人对书的感情的。心愿单看起来是一个挺炫的功能。书友之间从线上到线下完成借阅和交易,可以方便地清理掉闲置书籍。

其实,从功能上,我并不能分析出太深刻的产品价值。

存在的问题

估计很多被深挖需求出来的应用,都会存在一些问题。很多时候,这些需求显得并不是那么强烈,所以如何剖析需求。在表面的弱需求上创造出价值就存在一些疑问了。就像去年最初的 LBS 签到类应用,签到的价值在哪里,难道就为了拿几枚勋章。我自己玩过一段时间的 foursquare,当初更多地是想记录下自己的生活轨迹(位置)。后来 LBS 跟线下商店活动结合了,不过这解决的只是盈利模式问题。书圈虽然没有考虑得那么远,但也还是有几个要面临的疑问。

所谓「O2O」的通道能否打通?

这点确实是比较多得担心的一点。如果单是二手交易,因为双方都有明确的意向,所以这个比较好办。但对于借阅来说,成功的几率机会可能机就略低了。

一个用户A有藏书X(非二手),另一个用户 B 搜索到了藏书 X,想借阅。有几种情况会导致借阅失败:第一,A 用户还需要看 X,不想借阅给他人;第二,X 书是珍藏本,不想借阅;第三,A 觉得借给 B 不靠谱,也就是说 A 对通过书圈认识他的 B 还不信赖,或者也是对这个渠道的不信赖。前两种原因,没得说无法改变。最后一个原因,可以通过应用的更加人性化的设计,环节这类心理因素。这里的设计,宽泛地来说可以是这个 app 的使用体验,深入到很多个细节;比较针对性的,对于添加藏书、借阅请求的设计以及请求的处理都需要优化。也就是说要将,简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,操作不繁琐, 能够方便以及非常 smoothly 地引导书友从线上到线下。

不是自己的数据?

目前,使用的图书数据来自于豆瓣 API,因为需要会将书籍的部分信息在服务器做存储。这个存储,是由用户触发的,第一次添加某一本书的时候,将部分书籍信息一并提交到数据库,后续相同书籍,不再处理。

新地区的新用户?

虽然有考虑过,但也没有什么好的思路。暂时,会选择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内测。一方面,考虑到 app 的稳定性,需要一段时间的 Debug,同时,针对用户的反馈做相应的优化。问题要尽早发现,以免后期波及的太广。

对于运营,比较难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新地域的数据初始化过程。想想在一个新的学校,还只有很少人用的时候,用户周边寥寥的几个人,寥寥的几本书。必然也就激不起,用户将自己的书籍批量上传的意向了。所以,前期对于一个新地域的早期用户来说,书圈与人交流的功能就不能太多的体现出来。这时候,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自我藏书管理。在这个时期,如何激发用户把自己的书籍加进书架,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。从操作上说要流畅便捷,允许批量等等,或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提醒鼓励。